作者:陳心啟、崔鴻賓、戴倫凱、夏振岱
本章是在崔鴻賓生前寫成的《中國植物志》三十年編研史、戴倫凱的《中國植物志》編研史和夏振岱的《中國植物志》編研史的基礎上,由陳心啟執筆寫成,經過洪德元、陳藝林、傅國勛參加討論修改,并經吳征鎰審閱定稿。
《中國植物志》是一部總結我國維管束植物(蕨類和種子植物)系統分類的巨著,全書共80卷,計126分冊,包括了3萬多種植物和9000余幅圖版。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歷史實際上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至1958年才正式啟動。全書126卷冊的編研工作共經歷了45年的漫長歲月,于2004年全部完成。實現了我國數代植物分類學家的夙愿,出版了《中國植物志》,它是世界各國已出版的植物志中最大的一部。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可以大致分為4個階段。
1.準備階段
我國疆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孕育著極其豐富多彩的植物種類,為全世界所矚目。早在18—19世紀,許多外國人就不斷地到我國來考察和采集植物。但所采集的標本被全部帶走,保藏在他們各自國家的標本館中。依據這些標本發表了大量的新科、新屬、新種。但標本和文獻資料分散于世界各地,給中國植物學家研究中國植物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我國老一輩植物分類學家自20世紀初也陸續開始采集植物標本,并先后到歐、美各國查閱保藏在那里的植物標本和有關文獻資料。最早到野外采集標本的是鐘觀光,他在全國十幾個省區,共采集了10多萬號標本。隨后秦仁昌、陳煥鏞、錢崇澍、劉慎諤等也在華南、東北、華東、華中、華北、西南、西北等省區采集了大量植物標本。隨著植物分類學研究取得進展和植物標本的大量采集,胡先驌等曾渴望能著手編寫《中國植物志》。胡先驌的博士論文就是《中國種子植物科屬志》。這是當時研究中國植物的最基礎的參考資料。他曾在1934年中國植物學會第二屆會議上說:“現在國內治植物分類學者漸眾,理應編纂《中國植物志》。凡編纂各科植物專志者,應同時編纂《中國植物志》?!辈⑾M缮虅沼^負責出版。但這一愿望由于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而未能實現。然而,就在抗日戰爭前后,蔡希陶、王啟無、俞德浚、陳封懷、鄭萬鈞、秦仁昌、胡先驌、汪發纘、唐進、匡可任、王作賓、傅坤俊、馮國楣、吳征鎰、簡焯坡等仍然不斷地在各地采集植物標本,特別是川、滇地區的植物標本,總數近百萬號之多,為后來在各地區建立植物標本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另一方面他們還深入地研究了特定的植物群,如秦仁昌對蕨類植物,胡先驌對安息香科、樺木科、榆科、山龍眼科、茶科,陳煥鏞對殼斗科、樟科、苦苣苔科,鄭萬鈞對裸子植物,汪發纘、唐進對百合科、蘭科、莎草科,耿以禮對禾本科,俞德浚對薔薇科、秋海棠科,方文培對槭樹科、杜鵑花科,何景對五加科,單人驊對傘形科,陳封懷對報春花科,蔣英對番荔枝科、夾竹桃科、蘿藦科,裴鑒對馬鞭草科、薯蕷科,吳征鎰對唇形科、罌粟科,周太炎對十字花科,鐘補求對玄參科、桔???,侯寬昭對茜草科,林镕、張肇騫對菊科,匡可任對胡桃科、楊梅科,孔憲武、簡焯坡對藜科、蓼科等的研究,以及我國臺灣和海外學者,如李惠林、胡秀英、黃增泉、劉棠瑞等的研究,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先后發表了許多論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經驗和文獻資料。秦仁昌在英國Kew園工作時,曾到英國、瑞典、奧地利拍攝約2萬多張的中國標本(包括相當數量的模式標本)照片;吳韞珍和吳征鎰又根據當時世界上研究中國植物的權威H.Handel—Mazzetti的中國植物名錄精心整理和考證,做成一套科學卡片;由蔣英、傅書遐收集的臺灣植物資料與圖片等,對于編研《中國植物志》都是極其珍貴的科學資料。老一輩植物分類學家的辛勤努力,為《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植物分類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國家的重視下,中國科學院先后成立數個以植物分類學為基礎的植物研究所,并由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負責組織全國的植被和植物資源考察,例如歷時20余年的多次西藏綜合考察、黃河水土保持考察、海南橡膠宜林地為主兼及南方和西南植物資源考察、中蘇聯合考察、南水北調考察、多人多次新疆考察等,在考察中也同時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此外大專院校、有關部門還組織了形式多種多樣的考察與采集,如野生植物資源普查及中草藥多次普查等,又增添了數量巨大的植物標本。
1950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植物分類學工作會議,會上正式提出了編著《中國植物志》的任務。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先開始組織全國分類學家編寫《中國種子植物科屬檢索表》、《中國種子植物名稱》、《種子植物形態學名詞》、《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禾本科、蕨類)和《北京植物志》等;華南植物研究所組織編著《廣州植物志》和《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東北林業土壤研究所編寫《東北植物檢索表》;南京植物研究所(現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編寫《江蘇南部植物手冊》等。這些都屬于編研《中國植物志》的前期工作,既整理和鑒定了大量的植物標本,又培養訓練了年輕科研人員。到了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會議中,正式將《中國植物志》列入生物系統分類和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項目之中。
2.初創階段
1958年《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啟動了。首先,在1959年5月由錢崇澍、胡先驌等26位植物學家聯名在《科學報》上倡議編寫《中國植物志》。同年8月上報中國科學院,請求成立《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于10月獲正式批準,并于1959年11月11—14日在北京召開首次會議。此次會議形成了下列文件:1.《中國植物志》編委會組織條例;2.編輯出版條例和編審規程;3.編寫規劃;4.1960--1962編寫及出版規劃;5.編寫規格;6.植物分類學術語表;7.著者縮寫表;8.引證文獻縮寫表;9.被子植物按Engler系統(1936)的科號與分卷表。編委會第一任主編為錢崇澍與陳煥鏞,秘書長為秦仁昌,下設秘書組,長期由崔鴻賓負責組織與管理工作。與此同時,植物研究所秦仁昌等于1959年9月首先完成出版了《中國植物志》第2卷(蕨類植物)。接著汪發纘、唐進、鐘補求等分別于1961與1963年完成并出版了《中國植物志》第11卷(莎草科一部分)和第68卷(玄參科一部分)。此三卷《中國植物志》的出版標志著編研工作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但當時面臨的困難是相當大的,例如保存于國外的許多標本和文獻資料難以看到,國內一些地區的標本嚴重不足,年輕人員缺乏訓練等。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制定可行的編寫規劃和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需要合理地分工合作,統一的編寫規格,嚴格的審稿制度和合格的青年科技人員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會制約《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因此在1961年9月召開的編委會擴大會議上,對組織條例、編寫規程、編寫規格進行了修改。1964年編委會決定《中國植物志》各卷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冊出版,同時還制定了審稿辦法。1965年編委會對審稿辦法作了修改,并對某些規格作了變動,如把引證中的羅馬字改為阿拉伯字等。1966年編委會決定組織力量優先編寫經濟意義較大的科。但此后不久,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曾一度停頓下來了,有10年之久未能繼續出版。其間只得以編寫出版《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的方式,繼續此項工作,以適應社會的迫切需要,也同時贏得了國家獎勵和國際聲譽,并進一步整理了資料和積累了經驗。
3.恢復階段
1973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在廣州召開了《中國植物志》、《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簡稱“三志”)的編研工作會議,要求逐步恢復《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此時主編錢崇澍、陳煥鏞均先后辭世,老一輩的植物分類學家大多已故世或年邁體弱,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在工作恢復的初期首先調整了編委會正副主編和編委,增加了中青年編委。
從1973年和1974年開始編委會分別不定期出版《編寫工作簡訊》和定期編印《中國植物志參考資料》(以當代文獻為主)。還編印了云、貴、川、青、藏等各省區的地名考證,拉丁文術語匯編,書刊及著者姓名縮寫等工具書性質的資料。對統一編寫規格和提高編研質量起了重要作用。與1963年第68卷的出版相隔11年之久,于1974年12月出版了《中國植物志》第36卷(薔薇科一部分)。此時《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又開始恢復和重新起步了。在1977年出版了第63卷(夾竹桃科、蘿藦科)、第65卷第2分冊和第66卷(唇形科)等三卷冊。
4.高速發展和完成階段
自1978年開始,《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又一次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國家在1978年春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這一形勢的鼓舞下,《中國植物志》編委會采取了許多措施以提高編志質量,例如召開一些卷冊的交流會,在一些地區召開座談會等。此時編志的步伐明顯加快了,于1978年出版了三卷冊,1979年出版了十卷冊,1980年出版了三卷冊。在國家科委制定的科技發展規劃中“三志”被作為重大項目列入規劃,成為國家的重大項目之一,并成立了“三志”聯合編委會,編研經費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共同資助?!吨袊参镏尽返木幯泄ぷ鬟M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共獲得中國科學院及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9項,二等獎32項,三等獎14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此后每年以平均4—5卷冊的速度出版,終于在2004年9月完成了《中國植物志》這一巨著的全部卷冊*。
《中國植物志》總共有126卷冊,含300科3407屬31141種,是世界各國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科、屬、種數量最豐富的一部巨著。參加編研的編研人員312位,繪圖人員164位,經過四代人的艱辛努力,終于初步摸清中國維管束植物家底,為合理開發利用植物資源提供了最基礎的信息和科學依據,為國家可持續地開發生物資源作出巨大的貢獻?!吨袊参镏尽返某霭鏋槿澜缢毮?。在中國植物學家1979年訪美時,曾提出與國際合作的建議,于1988年由俞德浚、吳征鎰和全體編委代表中國科學院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的P.Raven簽訂了中美合作編寫《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的協議,成立了《Flora of China》編委會,并于1989年正式開始編研工作?!吨袊参镏尽酚⑽陌鎸崬椤吨袊参镏尽返脑鲇?、修改版或第二版,將與全世界專家合作、共同完成。這是《中國植物志》走向國際的一個里程碑。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整個編研工作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技部(原國家科委)支持和資助下,大專院校配合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全部著作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出版。整個編研準備工作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延續了近80年,而從正式啟動至全部完成亦經歷45年之久。這部巨著的完成與出版無疑為我國可持續開發植物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